雅茗茶叶网

雅茗茶叶网

您现在的位置是: 首页 > 果茶 >详情

义乌普洱茶:历史传承与茶马古道文化

发布时间:2025-08-12 10:13:31 果茶 129次 作者:雅茗茶叶网

义乌概况

义乌普洱茶:历史传承与茶马古道文化

“义武正山”,即义武山,古称曼沙山。在20世纪80年代,曼沙山北面被称为曼沙山,南面则称为义武山。1958年底,伊吾、勐腊两县合并为伊吾县,并设立勐腊县作为县政府。1961年,易武县更名为勐腊县,名称沿用至今。伊吾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东北部,彝语是傣语的音译,伊”意为美,“武”意为蛇,“伊武”即美蛇之地。

根据《普洱府志》的记载,“云南南部的优势首先在于茶叶。茶叶多产易武,茶味好。”清道光十八年(1839年),道光帝赐进士车顺贡茶,宫睿天朝匾额。历史上,云南茶叶分为澜沧江内外两个茶区,易武等六大茶山位于江内,所产茶叶被称为“山茶花”。而勐海、南丰位于河外,所产茶叶为“巴茶”,巴”在傣语中意为平坝丘陵盆地的元叶。

易武地区海拔在656-2023米之间,海拔差异大,形成了立体气候,具有温暖湿润两个气候特征。不同社区的气候条件不同,造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。雾大、土地肥沃、热量充足、雨量充沛。茶区土壤是在热带、亚热带季雨林的成土条件下,由紫色岩、砂岩母岩风化而成,周围土壤呈微酸性,pH值为4.6-6.5。土壤养分积累快,分解利用快;土壤有机质含量在4.6%以上,腐殖质厚度在5厘米以上。清初,云贵总督鄂尔泰在云南普洱府设立茶局,通过调查对比,认为海拔、空气、温度、湿度、土壤等地质环境,义乌的百里峥嵘最适合种植茶叶。已有数百年历史的伊吾古树、茶树受到保护,被列为皇宫贡茶。召集顶级茶农和茶叶专家在易武种植普洱茶树,形成了“十万茶农进易武”的壮举。

义乌普洱茶的历史

易武种植制茶历史悠久,是传统意义上的集茶叶种植、采收、加工、销售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名镇。历史上,义乌曾有过200多年的茶业辉煌,展现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,成为最具底蕴的普洱茶文化发源地之一。

早在唐代,银盛府所辖西双版纳的伊吾等六大茶山就已开始种植茶叶。到了明代,随着先进的加工技术传入茶山,当地的茶叶贸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。清朝雍正、乾隆年间,一些以易武为核心的茶山发展迅速,到了道光至民国时期达到了“数十万人上山制茶”的高峰。当时义武和义邦年产茶叶十余万吨,被朝廷定为贡茶产区,每年向北京进贡。青云贵总督鄂尔泰为了加强对义邦的义武等茶山的管理,在义武、义邦、车车等地设立了钱粮茶军役部。

1845年,普洱政府为方便茶贡,用官银修建了一条宽六尺,长240公里的石板路,从义乌景宜邦一直铺到普洱,这就是著名的“茶马古道”。一时间,易武商贾云集,商队堵塞道路,成为普洱六大茶山中最大的制茶中心和贸易集散地。当时,义乌有20多个国内外知名茶叶品牌,其中一些品牌已在香港、泰国、越南等海外国家建立了业务,并以云南普洱茶覆盖了整个东南亚市场。直到现在,台湾省和香港仍有人珍惜七星文。

90年代后,随着普洱茶的流行,易武再次名扬天下,成为六大茶山的金字招牌。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义乌的茶马古道购买七子饼。甚至台湾省、香港、韩国、日本的茶商也不遗余力地聚集在义乌,高价收购,使得义乌及其周边茶山的生茶价格连年翻番。

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,义乌人抓住机遇,重拾中断了几十年的传统工艺,传承“义乌正山”七子饼普洱茶,使传统普洱茶的种植和加工迅速发展起来。

茶马古道:历史与传承

义乌古镇是茶马古道的源头。茶马古道是滇、川、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,被称为“茶马古道”,因为来自四川和云南的茶叶是用藏马和药材交易,由商队运输的。

普洱茶,易于生产,出口到西藏、东南亚等地。道光年间,为了运送贡茶、散茶、货物,方便百姓,各地政府集资、投劳,修建了宽2-3米、长240多公里、从义乌出发的青石板茶马古道。

茶叶生产旺季时,外面的茶叶收购商和运输商达到万人,可谓商贾云集,交通堵塞。明清时期,这里商贾云集,非常繁忙。时至今日,种植、采摘、制茶的传统依然保持着。

易武的大茶豪也有自己的商队和牛队,商队运长途,牛帮运短途。今天仍在使用的伊吾周围的许多路段,沿途的一些古镇,伊吾寺旁斑驳的石板路遗址等,以及马留下的凹痕,都是不可磨灭的历史痕迹。